任金明
時光如潺潺溪流,不經意間已過了二十個春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與《吉林農村報》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在農電事業宣傳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又似一名摯友,陪伴我見證了鄉村的變遷與發展。
2005年3月,那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憧憬的春天。當時身為長嶺縣農電局職工的我,懷揣著對文字的熱愛和對農電事業的責任感,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稿件——《為了大地的豐收》,聚焦農電工作者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電力保障,助力農業生產。當我小心翼翼地將稿件寄往《吉林農村報》時,內心滿是期待與忐忑。
等待的日子里,我時常想象著稿件被編輯審閱的場景,想象著它若能刊登,將會給單位帶來怎樣的影響。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收到了報紙,看到自己的名字和那篇飽含心血的稿件,心中的喜悅如煙花般綻放。
這篇稿件的刊登,在單位內部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領導和同事紛紛向我表示祝賀,讓我更加堅定了通過文字宣傳農電事業的決心。此后,我更加用心地觀察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挖掘那些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無論是寒風凜冽中搶修線路的員工身影,還是烈日炎炎下為農民講解安全用電知識的志愿者,都成為我筆下的主角。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與《吉林農村報》的交流日益頻繁。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心靈的對話;每一次編輯的反饋,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20年來,我在《吉林農村報》上陸續刊發各類稿件40余篇,有的記錄農電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有的展現電力員工與農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有的則反映農網改造和電力設施提升給鄉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記得有一次,我采訪一名基層老職工,他在這個崗位上默默奉獻了三十多年,講述了數個在艱苦條件下立桿架線、搶修線路的故事,讓我深受觸動?;氐絾挝缓?,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寫下《三十載堅守,點亮鄉村希望》。這篇稿件刊登后,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農電人的艱辛與奉獻,也引發了社會對農電事業的關注和支持。
在與《吉林農村報》相伴的二十年里,我也見證了鄉村的巨變。曾經破舊的村莊,如今煥然一新;曾經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如今已逐漸被現代化的機械和技術所取代。農電事業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支撐,也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從傳統的輸電線路到智能電網的建設,從簡單的電力供應到全方位的能源服務,農電工作者用汗水和智慧為鄉村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吉林農村報》就像一個窗口,讓我能夠及時了解鄉村的動態和需求,也讓我能夠將農電事業的發展成果展示給更多人。它不僅為我提供了一個宣傳的平臺,更讓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通過報紙交流心得、分享經驗。
如今,我已經在農電宣傳的道路上走過了二十個年頭?;厥淄?,感慨萬千,是《吉林農村報》給予我機會和平臺,讓我能夠用手中的筆記錄鄉村的變遷,傳遞電力人的聲音。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與《吉林農村報》攜手前行,用文字書寫更多關于鄉村、關于農電人的精彩故事。
作者系長嶺縣農電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主任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