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文
也許是一種巧合。當我們遼黔散文作家“重走東北抗聯路”采風團一行抵達楊靖宇將軍殉國地時,我隨意看了一下時間,正好跟解密的日偽檔案中記載的楊靖宇將軍當年在這里犧牲的時間相吻合——下午16時30分。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三道崴子,位于靖宇縣城西南六公里處,在層巒疊嶂的群山之中。
此時,天空突降陣雨,剛剛還是晴空萬里。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來,那種疼惜與悲憤交織的情緒,讓腳步也變得沉重起來,隨著眾人默默地冒雨從陵園的正門牌樓進入。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陵園的牌樓采用古式黃色琉璃瓦建筑,正面是陳云親筆題寫的“楊靖宇將軍殉國地”藍底金字,背面是郭沫若題寫的“浩氣長存”金色大字。沿水泥甬路前行100多米處的中心廣場上,聳立著用淺褐色花崗巖石雕琢而成的楊靖宇將軍的塑像,黑色大理石圍成的基座上,是彭真題寫的“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金色大字。廣場兩邊的蒼松翠柏,在雨水的洗滌下更顯莊嚴。
就在所有祭拜者秩序井然地集聚在楊靖宇將軍塑像下時,雨突然就停了,緊隨的就是一道彩虹從水霧蒙蒙的深壑中拔出,那一抹淡淡的藍黃紅交織的色彩若隱若現,在楊靖宇將軍塑像的上空畫個圓弧。
此番景象,一名來自遼寧的作家用了一個詞形容:氣貫長虹。這個詞,不僅應景,更與楊靖宇將軍的氣概、氣勢、氣魄完全符合。
似乎,在這道恰好的彩虹加持下,我們的祭拜活動更具氛圍。尤其是音響中循環播放的那首誕生于1936年抗日救亡歌曲《五月的鮮花》,讓現場的氣氛變得格外肅穆,歌詞中傳達出對抗日志士和民族覺醒者的歌頌、以及樸素、輕緩的旋律,達成了我們一行祭拜者深沉情感的共鳴。
黃色菊花圍成的花籃放在底座正中、一枝枝白色的菊花有序地擺放、一段低沉卻又不失激昂的祭文、一分鐘的默哀、三鞠躬的敬意,連同幾聲女性的抽泣……這一切都是后人對一個偉大民族英雄無限地崇敬和深深的緬懷。
前方不遠處的一塊青石精心磨制而成的紀念碑,碑身正面刻著“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殉國地”12個正楷大字,背面刻有楊靖宇同志簡歷;碑身兩側鑲邊的條石面上刻有民族風格的回字形花紋、紅燈和海浪花等飾紋,碑首起脊成瓦楞形。
紀念碑旁的常青樹,正是楊靖宇將軍1940年2月23日只身一人與日寇英勇作戰最后壯烈犧牲時背倚之樹。常青樹下的碑文記載:“原樹是一棵直徑約0.6米粗的‘扭筋子樹’后因年久干枯朽爛,靖宇人于1963年春,將這棵杉松移植此處,用以緬懷先烈,意喻將軍英靈永存,萬古長青。”故名常青樹。
仰望著這棵移栽了62年之久高大粗壯的杉松,樹干筆直、樹冠如蓋,四季常青,如將軍忠骨,挺立不屈。撫今追昔,思緒萬千,仿佛時間又回到了1940年2月23日16時30分,楊靖宇將軍依靠此樹,孤身一人面對強敵的血戰中,胸部連中多槍倒在樹下。
此時,我的眼前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悲壯場面:楊靖宇將軍的血流在雪地上,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是那樣醒目耀眼的鮮紅。風穿樹林,發出陣陣悲鳴,片片雪花簌簌落下,那是巍巍群山、蒼莽深邃的原始森林在為沒能為這位不屈的英雄提供掩護而扼腕嘆息,是天公、大地在為這位忠誠的戰士垂淚!
在楊靖宇將軍殉國的常青樹的南面,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廣場,正中矗立一座15米高的鋼筋水泥結構的紀念塔,塔身正面刻有朱德元帥題寫的:“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13個金色手書大字。15米的塔高,標志著楊靖宇將軍自1925年加入共青團到1940年為國捐軀,為民族解放艱苦奮斗了15年。
紀念塔背靠著滿是杉松的山坡,此時夕陽斜照的松林,將白色的紀念塔映照得更加醒目。尤其是塔的背景中那一大片高大的杉松林,在我看來,它們跟楊靖宇將軍那天地英雄氣,浩然壯國魂的精神是十分匹配的。
楊靖宇將軍,您正如此塔,注定成為我們民族不倒的一個大大驚嘆號!
山河念英魂,浩氣共長存。其實,在楊靖宇將軍殉國地憑吊的我們也深知:在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楊靖宇將軍等民族英雄,是黑暗中的一道強光,對祖國和人民最為忠貞的信念,讓他們選擇了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慷慨赴死。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