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座煙波浩渺的人工湖,名為曙光湖。這里毗鄰梅河口市區,城里人常來這里觀光、垂釣、品魚宴。放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遠處鷺鳥翻飛,青山如黛,令人心曠神怡。 “當年,全國勞模吳鳳岐帶領大伙建起了曙光湖,多少年過去了,這里的水源仍灌溉著上千畝良田,真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啊!”岸邊,一名老者向游人講述曙光湖的“前世今生”。 穿越時空,追憶歷史,那是一個拼搏創業的火紅年代。 1947年,六八石(現為安樂村)獲得解放,熱血青年吳鳳岐更是英氣勃發,把滿腔熱情投入到“土改”工作中,因為工作出色當選為農會主席,并光榮入黨,不久當選為黨支部書記。 1948年,春風送暖,冰雪消融,給萬物帶來生機。此時,互助合作運動已在全國掀起,吳鳳岐帶頭走農業合作化道路,他發動左鄰右舍的鄉親,組建互助組,運用人、畜、農具互相換工模式,實現互助互利,合理分配,當年便顯現出優越性,糧食平均畝產達到235公斤。這一舉措,為農民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樹立了榜樣。當年,他被評為縣、省勞動模范。 1951年,鄉親們認識到互助組的優勢,紛紛申請加入,互助組發展到27戶。 在北方人“貓冬”的日子里,吳鳳岐參加了遼東省政府組織的勞模參觀團,去各地參觀機械化農場,學習先進農業生產經驗。返鄉后,他創辦了“吳鳳岐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在全省農業戰線豎起一面旗幟。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1953年2月,在中共海龍縣委的倡導和扶持下,吳鳳岐組織成立了遼東省第一個集體農莊——曙光集體農莊,他當選為農莊主席。 當時,村外有條小河,春秋兩季,河水清澈。每逢夏季,一遇連雨天,河水猛漲,有時淹沒或沖毀沿河兩岸的莊稼。面對這一情況,吳鳳岐和大家研究,決定在這里修筑一座水庫。1954年,他帶領大家踏查、勘測,設計繪制圖紙,隨后,帶領干部群眾風餐露宿,加班加點施工……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建起了當地第一座水庫,命名曙光湖。曙光湖的建成,保證了灌溉水源,又避免了河水泛濫成災,成為當地一處優美的風景區。 開發水田,創造先例。曙光湖建成后,吳鳳岐帶領干部群眾開墾水田1600畝。為了提高效益,他發揮朝鮮族農民擁有水稻種植技術的特長,聘請他們做技術指導,把水稻畝產由240公斤提高到270公斤,家家戶戶吃上了香噴噴的大米飯,都高興得合不攏嘴。 吳鳳岐一心想著集體。建成曙光湖后,他又帶領大家修了幾座小水庫。斗轉星移,時光飛逝,現在這些水利設施仍舊發揮著效能,為人們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福祉。 奮斗不息,創業不止。1956年,吳鳳岐領導的集體農莊與周邊的一些初級社合并,組建成有1000多戶、6000多人口的曙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吳鳳岐組織成立曙光農機站,配備多臺拖拉機、犁耙、播種機等農用機械。1955年,他發動群眾興辦集體實業,利用荒山瘠薄地栽植果樹1200多棵,把澇洼地改成養魚池,當年捕魚1000多公斤。隨后,他又帶領大家成立林場、糧食加工廠、榨油廠、稀土礦、良種場、飼養場……這些實體的建立,使公社集體收入大幅度攀升,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 曙光,催人奮進。吳鳳岐不畏艱難、敢為人先、創新創業的精神如同耀眼奪目的曙光,永遠閃耀在人們心中。 初審:張立蘊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